PDF 

0542 毛细管电泳法

来源:四部   分类:通则   页码:71  
0542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是指以弹性石英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根据供试品中各组分淌度(单位电场强度下的迁移速度)和(或)分配行为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种分析方法。 当熔融石英毛细管内充满操作缓冲液时,管内壁上硅羟基解离释放氢离子至溶液中使管壁带负电荷并与溶液形成双电层电位(ζ电位),即使在较低pH值缓冲液中情况也如此。当毛细管两端加上直流电压时将使带正电的溶液整体地移向阴极端。此种在电场作用下溶液的整体移动称为电渗流 (EOF)。内壁硅羟基的解离度与操作缓冲液pH值和添加的改性剂有关。降低溶液pH值会降低解离度,减小电渗流; 提高溶液pH值会提高解离度,增加电渗流。有机添加剂的加入有时会抑制内壁硅羟基的解离,减小电渗流。在操作缓冲液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以不同速度向极性相反的方向移动,形成电泳,运动速度等于其电泳速度和电渗速度的矢量和。通常电渗速度通常大于电泳速度,因此电泳时各组分即使是阴离子也会从毛细管阳极端流向阴极端。为了减小或消除电渗流,除了降低操作缓冲液pH值或改变添加剂的种类之外,还可以采用内壁聚合物涂层的毛细管。这种涂层毛细管可减少大分子在管壁上的吸附。 1.分离模式 当以毛细管空管为分离载体时毛细管电泳有以下几种模式。 (1)毛细管区带电泳(CZE) 将待分析溶液引入毛细管进样一端,施加直流电压后,各组分按各自的电泳流和电渗流的矢量和流向毛细管出口端,按阳离子、中性粒子和阴离子及其电荷大小的顺序通过检测器。中性组分彼此不能分离。出峰时间为迁移时间(tm),相当于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中的保留时间。 (2)毛细管等速电泳(CITP) 采用前导电解质和尾随电解质,在毛细管中充入前导电解质后,进样,电极槽中换用尾随电解质进行电泳分析,带不同电荷的组分迁移至各个狭窄的区带,然后依次通过检测器。 (3)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CIEF) 将毛细管内壁涂覆聚合物减小电渗流,再将供试品和两性电解质混合进样,两个电极槽中分别加入酸液和碱液,施加电压后毛细管中的操作电解质溶液逐渐形成pH梯度,各溶质在毛细管中迁移至各自的等电点(pI)时变为中性形成聚焦的区带,而后用压力或改变检测器末端电极槽储液的pH值的方法使溶质通过检测器,或者采用全柱成像方式进行检测。 (4)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 当操作缓冲液中加入大于其临界胶束浓度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时,表面活性剂就聚集形成胶束,其亲水端朝外、疏水非极性核朝内,溶质则在水和胶束两相间分配,各溶质因分配系数存在差别而被分离。对于常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进样后极强亲水性组分不能进入胶束,随操作缓冲液流过检测器(容量因子k'=0);极强疏水性组分则进入胶束的核中不再回到水相,最后到达检测器(k'=∞)。常用的其他胶束试剂还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胆酸等。两亲性质的聚合物,尤其是嵌段聚合物也会在不同极性的溶剂中形成胶束结构,可以起到类似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5)亲和毛细管电泳(ACE) 在缓冲液或管内加入亲和作用试剂,实现物质的分离。如将蛋白质(抗原或抗体)预先固定在毛细管柱内,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识别反应,毛细管电泳的高效快速分离能力、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的高灵敏度,来分离检测样品混合物中能与固定化蛋白质特异结合的组分。 当以毛细管填充管为分离载体时毛细管电泳有以下几种模式。 (6)毛细管凝胶电泳(CGE) 在毛细管中装入单体和引发剂引发聚合反应生成凝胶,如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糖凝胶等,这些方法主要用于测定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另外还可以利用聚合物溶液,如葡聚糖等的筛分作用进行分析,称为毛细管无胶筛分。有时将它们统称为毛细管筛分电泳,下分为凝胶电泳和无胶筛分两类。 (7)毛细管电色谱(CEC) 将细粒径固定相填充到毛细管中或在毛细管内壁涂覆固定相,或以聚合物原位交联聚合的形式在毛细管内制备聚合物整体柱,以电渗流驱动操作缓冲液(有时再加辅助压力)进行分离。分析方式根据填料不同,可分为正相、反相及离子交换等模式。 除以上常用的单根毛细管电泳外,还有利用一根以上的毛细管进行分离的阵列毛细管电泳以及芯片毛细管电泳。 (8)毛细管阵列电泳(CAE) 通常毛细管电泳一次分析只能分析一个样品,要高通量地分析样品就需要多根毛细管阵列,这就是毛细管阵列电泳。毛细管阵列电泳仪主要采用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分为扫描式检测和成像式检测两种方式,主要应用于DNA的序列分析。 (9)芯片式毛细管电泳(ChipCE) 芯片毛细管电泳技术是将常规的毛细管电泳操作转移到芯片上进行,利用玻璃、石英或各种聚合物材料加工出微米级通道,通常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对样品进行进样、分离及检测。芯片式毛细管电泳与常规毛细管电泳的分离原理相同,还具备分离时间短、分离效率高、系统体积小且易实现不同操作单元的集成等优势,在分离生物大分子样品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上分离模式中,(1)和(4)使用较多。(5)和(7)分离机理以色谱为主,但对荷电溶质则兼有电泳作用。 操作缓冲液中加入各种添加剂可获得多种分离效果。如加入环糊精、衍生化环糊精、冠醚、血清蛋白、多糖、胆酸盐、离子液体或某些抗生素等,可拆分手性化合物;加入有机溶剂可改善某些组分的分离效果,以至可在非水溶液中进行分析。 2.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毛细管电泳仪的主要部件及其性能要求如下。 (1)毛细管 用弹性石英毛细管,内径50μm和75μm两种使用较多(毛细管电色谱有时用内径更大些的毛细管)。细内径分离效果好,且焦耳热小,允许施加较高电压;但若采用柱上检测,则因光程较短,其检测限比较粗内径管要差。毛细管长度称为总长度,根据分离度的要求,可选用20~100cm长度;进样端至检测器间的长度称为有效长度。毛细管常盘放在管架上控制在一定温度下操作,以控制焦耳热,操作缓冲液的黏度和电导率,对测定的重复性很重要。 (2)直流高压电源 采用0~30kV(或相近)可调节直流电源,可供应约300μA电流,具有稳压和稳流两种方式可供选择。 (3)电极和电极槽 两个电极槽里放入操作缓冲液,分别插入毛细管的进口端与出口端以及铂电极;钼电极连接至直流高压电源,正负极可切换。多种型号的仪器将试样瓶同时用做电极槽。 (4)冲洗进样系统 每次进样之前毛细管要用不同溶液冲洗,选用自动冲洗进样仪器较为方便。进样方法有压力 (加压)进样、负压(减压)进样、虹吸进样和电动(电迁移)进样等。进样时通过控制压力或电压及时间来控制进样量。 (5)检测系统 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质谱检测器、核磁共振检测器、化学发光检测器、LED检测器、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检测等。其中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检测器应用最广,包括单波长、程序波长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将毛细管接近出口端的外层聚合物剥去约2mm—段,使石英管壁裸露,毛细管两侧各放置一个石英聚光球,使光源聚焦在毛细管上,透过毛细管到达光电池。对无光吸收(或荧光)的溶质的检测,可选用适当的紫外或荧光衍生试剂与被检测样品进行柱前、柱上或柱后化学反应来实现溶质的分离与检测。还可采用间接测定法, 即在操作缓冲液中加入对光有吸收(或荧光)的添加剂,在溶质到达检测窗口时出现反方向的峰。 (6)数据处理系统 与一般色谱数据处理系统基本相同。 3.系统适用性试验 为考察所配置的毛细管分析系统和设定的参数是否适用,系统适用性的测试项目和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气相色谱法相同,相关的计算式和要求也相同;如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SD)、容量因子(k')、毛细管理论板数(n)、分离度(R)、拖尾因子(T)、线性范围、检测限(LOD)和定量 限(LOQ)等,可参照测定。具体指标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特别是进样精度和不同荷电溶质迁移速度的差异对分析精密度的影响。 4.基本操作 (1)按照仪器操作手册开机,预热、输入各项参数,如毛细管温度、操作电压、检测波长和冲洗程序等。操作缓冲液需过滤和脱气。冲洗液、缓冲液等放置于样品瓶中,依次放入进样器。 (2)毛细管处理的好坏,对测定结果影响很大。未涂层新毛细管要用较浓碱液在较高温度(例如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在60℃)冲洗,使毛细管内壁生成硅羟基,再依次用0.1mol/L氢氧化钠溶液、水和操作缓冲液各冲洗数分钟。两次进样中间可仅用缓冲液冲洗,但若发现分离性能改变,则开始须用0.1mol/L氢氧化钠溶液冲洗,甚至要用浓氢氧化钠溶液升温冲洗。凝胶毛细管、涂层毛细管、填充毛细管的冲洗则应按照所附说明书操作。冲洗时将盛溶液的试样瓶依次置于进样器,设定顺序和时间进行。 (3)操作缓冲液的种类、pH值和浓度,以及添加剂[用以增加溶质的溶解度和(或)控制溶质的解离度,手性拆分等]的选定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也很大,应照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配制,根据初试的结果调整、优化。 (4)将待测供试品溶液瓶置于进样器中,设定操作参数,如进样压力(电动进样电压)、进样时间、正极端或负极端进样、操作电压或电流、检测器参数等,幵始测试。根据初试的电泳谱图调整仪器参数和操作缓冲液,以获得优化结果。 而后用优化条件正式测试。 (5)测试完毕后用水冲洗毛细管,注意将毛细管两端浸入水中保存,如果长久不用应将毛细管用氮吹干,最后关机。 (6)定量测定以采用内标法为宜。用加压或减压法进样时,供试品溶液黏度会影响进样体积,应注意保持试样溶液和对照溶液黏度一致;用电动法进样时,被测组分因电歧视现象和溶液离子强度会影响待测组分的迁移量,也要注意其影响。

(c)蒲标网 - 中国药典、药品标准、法规在线查询 ( 津ICP备15007510号 )